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的世界里,电影行业长时间的停滞并没有阻止他对新鲜中国电影的渴望。他的第二期“十荐”入选片单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这份私人推荐不仅包括了他撰写的总结综述和影评,还有他独特的心理建设过程。
张献民自称几乎从未进过商业电影院,但他的名单中却隐藏着宝贵的发现。他希望看到更多新生的中国电影,那些被忽视但承载着时代与社会不同生活截面的小众作品。在这份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没有海报或简介的小众片单中,有纪录片、故事片以及实验影像,展示了学生创作50%以上,女性作者占比25%,其中一些作品已经在网上公开资源。
张献民通过自己的工作室进行观前准备,2017年的“十荐”入围片单需要两个月准备,而第二季则是半年之久。真正看的时候,他的情感起伏极大,对于那些极端喜爱的一部片子,他会立即重新观看。这次,由于疫情,他在45天内观看了400多部影片,大约三成为长篇,纪录与故事几乎平分秋色。
2020年的“十荐”入围片单推荐了五部长篇,其中纪录占三席,有两部《矿民、马夫、尘肺病》和《美森谷地》已经公开资源。这些影像可能是更微小的现象,但它们代表了一种反抗性挑战,在今天或者历史回顾中都是珍贵。
张献民对这些推荐作出标注,并强调自己作为学者的态度,将主观性与知识性的平衡融合。他认为这些影像既有创新,又能联想到人类图像意识中的久远之处,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研究价值。尽管有些评论自相矛盾,但他泰然处之,因为这是一个行为,不是一个作品。
这份私域观察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一些支持者表达感激,而批评者则质疑这种个体试图以权威话语去总结和论述的事实。但不可否认,这件事情很符合张献敏风格,是一种无奈而珍贵的事物。
细读他的评论,可以感受到宽容又刁钻的眼光,以及解读镜头背后的陈述或感叹。他提到一些题材议题,或叙事手法,都有别于主流公众渠道能够看到样貌。而从描述中,也能感到不同视角下这个时代被描绘出的多样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