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不懂一部电影时战狼影评中的自然之美探索

当你看不懂一部电影时:《信条》的复杂性探究

电影《信条》因其深奥难解,成功创造了影城复工以来的第一个话题热点。据说观影后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倒着走,因为大家普遍找不到北。讨论起这部电影,《信条》并非第一部难以理解的,也不是最难以理解的,但为何观众都选择与它较劲?在艺术作品中,“懂”对观看者来说重要吗?不重要吗?

一道题目不会做,是因为题目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能力限制?是否需要假装看懂了《信条》?你可能未曾踏足影院去观看过这部影片,但多半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关于这部片子的讨论。

作为漫长的影城休眠期内观众最期待的电影之一,这些议论纷飞。人们猜到了《信条》会有智商门槛,但没猜到门槛会这么高。据称国外有评论家这样评价:“这部电影探讨了许多与时间相关的概念,叙事节奏又极快,以至于如果有观众试图理解它,或许会得脑动脉瘤。”

《信条》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诺兰风格,对路人观影者极度不友好。但很多自认为是在诺兰迷群体里的人,这次也忍不住要反水,因为毕竟没多少人喜欢“我难道是个傻子?”这种感觉。大多数人在看完之后的心路历程是:这是正向还是逆向主角呢?怎么突然跳到了这里?我为什么还坐在这儿?看完后去吃点什么?太好了终于结束!

从片名来看,“信条”走的是高冷俯视路线。这就像是幼儿园版、高中版和霍金版等不同层次解读一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来感受和分析这个主题。

对于那些抱有一丝希望但终究被智商测试嘲笑的小白们来说,不必因此感到丢面或心虚。在谈话对象上,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流层级——对普通朋友,就讲讲简单易懂;而对于那些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深意的人,则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讨论。

即便实在无法完全领会,也完全没有必要害怕被他人发现。在那个著名表情包中,爱因斯坦慈祥地露出蒙娜丽莎般微笑:“有的中国同学妄图一晚上掌握我的知识,不能让他得逞。”别说基础薄弱如我们,就是主演约翰和帕丁森本人,也表示完全无法理解:台词都背得很溜,但不知道说的啥。他俩是一边稀里糊涂拍摄,一边听导演亲自不断解释才完成任务。

那么,在只花两个半小时时间却眼神迷离、心情困惑,我们又有什么可羞愧之处呢?

诺兰是许多人的心中的最佳导演,他既大众化又不至于通俗、既独特个性又不过分装饰,是恰到好处的一种存在。像王小波名字一样,他是否喜欢他的作品,就能让同行判断出对方是否同类。而且,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无需急于求成,只需静下心来享受过程即可。如果真的觉得自己跟不过来,那么也无妨放弃追随,让专业人才继续展现他们惊人的技艺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