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鱼》票房不佳,引发对其命运的深刻反思。主创们试图给老故事注入新内核,但最终仍显得过于天真。这样的作品在一个全面下行的年代里,不仅无法吸引观众,还被批评为“装傻”。这次翻拍的小美人鱼,与前作相比,其知名度低,选角风波影响了公众接受度。而且,这部电影遭到了“反正确”的指责,他们以种族和外貌为由,对影片中的角色进行攻击。
然而,我们需要摘掉这些帽子,才能真正开始评论影片。那么,《小美人鱼》究竟如何?我的评价是:“新”有余,“真”不足。虽然主创们刻意求新,但结果却显得假托。此次改动主要体现在爱丽儿母亲的人鱼女王死因,以及对人类世界细节的丰富描绘。
首先,小美人的首日票房只有300多万,是中美同步上映的一部灾难级别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是那种偷懒的翻拍之作,而是一部尝试将老故事与现代社会元素结合的作品。但无论怎样,它还是太天真了。在这个全面下行、民粹至上的年代里,天真的作品很容易被视为装傻。
我们可以从两处关键改动来看待这部电影。一是在剧情上,将爱丽儿母亲——即海王女王的死算在了人类头上。这一改变让海洋与人类之间产生了一种本质性的隔阂,使得海洋世界对于人类持有一种恐惧,并非单纯的是食物链焦虑,而是深层的情感和文化差异。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将亚历克王子所在岛国描绘成一个封闭帝国,那里的统治者拒绝向外看,更视海洋世界为潜在威胁。这种描述使得原本纯粹的情感故事具有了更现实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构建了一幅大脱钩时代的寓言,即两个仇外、关闭自身帝国,由于两个年轻人的相爱而破冰。这就把小爱拍成了大爱,把萌芽的人鱼恋变成了全球化复苏。
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都极力塑造成异类。在海底世界,爱丽儿不顾禁令和父亲(海王)的劝阻,把沉船遗物视为珍宝,因为她认为人类能做出这么美的事物,不可能坏到哪去。而亚历克作为一国储君,在火山爆发中救了一条狗,这个行为让他意识到自己对其他生物平等之心,并因此迷上了歌声里的水神。在这个充满恐惧与偏见的地方,他找到了理解他的朋友,即水神本身——爱丽儿。
最终,这段跨物种、跨文化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一种关于不同文明间互相了解与接受的声音。但这样的声音,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虚幻,因为它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民族主义情绪。在当下的环境里,他们根本不存在,就算存在,也很快会受到排斥或攻击。
总结来说,《小美人鱼》的故事,在二十年前或许还挺应景,但放在今天已无异于痴人说梦。当代全球右转、民粹至上的语境下,该影片失去了存活空间,只能沦为了完全没有坚实理由的一个愿望。这是一个悲哀,同时也是对童话传统的一次失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