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行业的沉默之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以其独特视角,悄无声息地发布了他的第二期“十荐”入选片单。这个行动仿佛是一位末代皇帝,静坐殿内,而外界却未曾察觉到他眼中的世界。
一份简约的网页文档,是这次行动的唯一痕迹。在那上面,有着张献民对每一部影片的心得体会,他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那些被世人忽视的故事。这些影像,如同隐藏在宫墙后的秘密花园,每一朵花都承载着时代和社会不同截面的生活。
张献民,这位几乎不进电影院,不看主流商业电影、连电影节的电影也很少关注的人物,却拥有千百人的期待。他说:“想看片了”,就有成百上千的人排队递上他们最心爱的作品,请他赏光。一年一度的“十荐”入围片单,就像是对时间的一种挑战——2017年的准备工作持续两个月,而到了第二季,那场漫长观前准备竟然长达半年之久。
然而,当真正观看时,张献民的情感波动如海涛般巨大。他极端喜爱某部片子,便立即从头再来一次。大概也有疫情社交隔离让他能更专心地欣赏電影,一共45天时间,看了400多部作品。统计显示,大约三成是长篇,大量纪录片与故事片并列,其中包括实验性的短篇。学生创作占50%,女性作者占比25%。
2020年的“十荐”入围名单中,有五部纪录片和两部故事片,都带有强烈实验色彩。而《矿民、马夫、尘肺病》和《美森谷地》已经在网络公开资源中露出了它们的小小身姿。这份推荐综述并不仅仅是一份列表,更是一段关于个人性与公共性的探讨,它介于影评与影展之间,是一种行为而非一个作品。
对于这些无名无姓,但充满才华的小众作品,人们或许会感到困惑,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影像显得更加珍贵。当我们细读张献民的话语,我们可以发现他拥有一双宽容又刁钻的眼睛,可以看到每一幅画面背后的深意,并将其解读为陈述或感叹。
学者的观看之道,让我们甚至可能进入图像史的维度,从活动镜头延伸到静帧画面,或许还能联想到以前所有人类图像意识中的某些东西。而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众佳作,也许能够开启我们的新视野,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时代,被描绘出的多样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