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影评张献民的看不见年度影像藏着什么秘密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听到关于新电影的消息。然而,最近,他发布了第二期“十荐”入选片单,这份片单引起了行业内广泛关注。他的目的是希望看到更多“新”的中国电影,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新作,承载着当下时代和社会不同截面生活的镜头组接起来的影像里,在工业和娱乐之外,有着更深远、更度的探究解读价值。

张献民是一个几乎不进电影院,不看主流商业电影的人,但他说一句“想看片了”,每年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排队把他们的片子递给他,请他看上一眼。2017年的“十荐”入围片单虽然说着“现在还有人把片子给我看,我已经很爽了”,但这个“爽”是认真中还带着艰涩。

张献民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工作,准备观看这些影像。他会看到影像里的语气,解读其中的陈述或感叹。采访时,他会强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也强调自己是个“抽象”的人。所以,一份主观的“十荐”,就着什么样的标准,他会说,“是以一个学者的态度。”这里既要平衡类型,也需要平衡议题,还不能丧失自己的观影乐趣。

学者的观看之道,即便是看到新鲜的影像,也可能进入的是图像史的维度。“从活动影像延伸到静帧画面,也许会关联到以前的绘画中所有的人类图像意识。我认为它是有创新的,而它背后的东西有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些实际上非常久远的事情。”

这次推荐中的作品,大约有20多个,以公益为主要目的。这让我们思考公益领域在拍摄器材好不好或剪辑技巧多少的问题并不重要,而首要问题是需要传播力度和传播范围,就是在公共视野中保持适当出现频次。

《矿民、马夫、尘肺病》此次也位列“十荐”片单之中,该作品疫情期间被导演以自我公开网盘资源形式在网络上占据一定传播量。此次推荐综述得出结论:影像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桥梁,它可以记录历史,可以反映社会,可以探讨文化,更可以触动灵魂。在这份私域观察里,我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深刻理解,以及一种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情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