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Watchmen(2009) - 深度与香港影片的交汇物品背后的故事

早就知道这部电影国内绝不可能引进,所以专程去香港看了《保卫奇侠》(这个译名很好,比什么“守望者”更能表达出“Who watches the watchmen”的寓意)。影片很黄很暴力——比原作还要暴力。分级是片(美国也是R级)。这当然限制了它的观众群体。但是非常精彩,原作中的经典场面都出现了,而且非常酷。一定要看IMAX无删减版。

影片是极度忠实漫画原作的——除了结尾之外,这个后面会谈到。这里说的忠实,不仅是指它继承了《斯巴达三百勇士》那样的逐镜照搬,而是连同80年代的气氛和冷战思维也全然无二。

我要在此提醒各位:没有看过漫画原作的,不要去看。这里包括喜欢X战警、蝙蝠侠等漫画的人。如果你自认喜欢漫画英雄片,但没看过《Watchmen》的原作,也不要去看。

否则你看了也不明白。我不算是原作党,变形金刚那样的改编我都能认同,但这部电影不一样,不看原作真没法理解。

从未开场的LOGO开始,影片已经做足心思,和原封面一样的黄黑配色和字体,紧紧抓住宅男粉丝心理。

开场是笑匠布莱克的死。这一幕的打斗比书中要精彩得多,也可以看出布莱克确实宝刀未老,而且暴力程度尤甚——先别急,这才只是热身,和后面更暴力的地方比只是小儿科。

其实电影对背景的交代比漫画还算略多,最少中国人民熟悉的大师基辛格出了场,但是如果对原作不了解,是不会明白尼克松为何能够连任四届——事实上这在漫画里也属于篇外的事由,只不过阿兰摩尔创作为的是里根当政,他不希望有里根粉丝觉得作品偶像,从而不掏钱买书,因此就把尼克松抬出来——被掉的情节想来不会有多少粉丝。但尼克松是在70年代,那个时间对他们来说并不合适,所以就让他连任四届——顺便还能强调他是个大人物,一举两得。

以上这些东西,你让电影怎么有工夫交代?

电影想到了一个交代背景的小方法,就是在片头曲的时候把故事中40年代到80年代的大致情况拉一遍。必须说这个片头曲做得非常之好!伴着鲍勃迪伦的一首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讲述了当年的“民兵”战队从人人敬仰的地位降低到被谋杀、被关进精神病院、人们排斥蒙面英雄、政府下达禁令……这些背景事件同历史事件混合在一起,就连歌词也配合得恰到好处!

然而,对于之前没做过功课的人们,他们也很容易错过这一系列背景意义上的重要性。而回到影视作品本身,从此时才开始一镜不改地照搬原本小说内容进行展现:

随后罗夏登场调查,其实际表现更加酷炫,同时墨迹面的动态变化设计显得GEEK化;但尽管如此,它还是难以判断不同墨迹是否代表不同的表情状态。在维特给人留下的印象上,他显得有些娘娘式地操控局势,有点像一个任性的孩子,而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天下智计第一人的形象,这直接影响后续情节对于他的感受方式改变。在曼哈顿方面,由于缺乏人类情感表露,只能完全依靠身体语言来传递其疏离世界的情感状态,即使这样,在很多细节上仍然成功呈现,让观众深刻领悟曼哈顿孤立无援的心境。他甚至在越南战争中的戏份显著增加,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角,使剧情变得更加复杂而深奥。此外夜枭成为最人性化且讨喜的人物角色,并且战斗服装相较于原始版本,更具吸引力,看起来既现代又完美。不过,与其他几位主要角色相比较,在演绎过程中夜枭及丝灵二人都存在一些不足,因为他们并非如常见那样不可爱或无法打倒,却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人性魅力,并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能力,无论是在暗巷内那些血腥残酷的手术室冲突还是其他任何环节,都显示出一种令人震惊与敬佩的情景发生。

最后,我需要特别提及飞船内部H人物轨迹部分,它虽然有些冗长,但充满了一种沉重严肃的情绪氛围,让人感觉这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元素。而罗夏监狱生活中的高潮戏段,则再次证明其badass风格,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却又充满挑衅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力量与野蛮结合成怎样一种恐怖混合体质。

至于结尾部分,本文已涉及到的重大剧透,将详细描述:

本次改编最大的区别来自结尾处理方式。在原始漫章末端,由维特制造并释放的一个怪兽导致纽约市半数人口死亡,然后假设是一个来自宇宙外星怪物入侵地球,以此为借口促使美国苏联联合抗击共同敌手;而导演所采用方案将维特引发全球核爆炸,然后推翻给曼哈顿博士负责这一行动(之前由于疑虑有人曾质疑他的忠诚),导致美苏两国停火合作抵御曼哈顿这种似乎准备背叛人类盟友行为。

因此,即使对于忠实追随者来说,对结束部分产生不同的评价也有可能。这一次选择性的修改让许多核心元素保持整洁简洁,如同使用可见威胁替换虚构宇宙怪异生物,用这样直白易懂的事情触动每个人心脏,同时避免前言太复杂或混乱。此时,此时正因为某些核心角色即便持怀疑态度也不愿公开信息,他们隐秘的心理活动造成进一步的问题,在画龙点睛般加速整个事件走向悲剧终局。

总结来说,《守望者:Watchmen》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但同时也极其专业化、高度抽象化以及要求听众具有高度文化素养才能欣赏通过深层次思考来解读各种微妙线索,以及大量隐藏信息暗示其中蕴含着广泛主题探讨。不幸的是,对那些尚未接触相关文学源材的人来说,他们将发现自己无法轻易跟上快速流转的话题内容,因为这些都是基于漫章提供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产生出的思考结果。一旦失去了这样的底层支持,那么一切都会变得模糊迷茫,如同试图阅读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一般感到困惑。当看到评论界两个极端反应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切问题所在地,就像是观看一部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应该有的那种双重效应:既激励拥趸,又震撼反对派。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这个世界已经改变,那些想要改变自己以适应新时代的声音永远响起。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稳定与信念。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