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野心与遗憾的追逐迟到的使命感在核心命题上崩塌

《封神》:遗憾的迟到与雄心,无法撑起核心命题——釜山行影评

在中国电影市场与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封神第一部》的上映无疑是一段沉重的回顾。自2012年筹备至今,11年的等待和期待,最终化作了对观众口味和市场趋势深刻错位的一次尝试。这部以30亿元投资、打造“中国指环王”为目标的大型玄幻片,在豆瓣7.7的高分和约6亿元票房成绩后,被许多人认为是“差强人意”的表现。

《封神第一部》作为一部流行文化产品,其未能及时交付给观众意味着面临市场风向转变、观众审美需求提升以及后起之秀势头强劲等难以预估的风险压力。尽管片方在创作观念、制作模式到作品风格方面均有所追求,但最终却显现出与市场“错位”的遗憾。

这不仅仅是因为片方决策失误或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也体现了电影人对于坚守文化自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电影工业化发展之路紧迫性的认识,以及深刻把握中国市场与中国观众需求,创作出同频共振作品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封神第一部》的出现,一扫此前国产奇幻在观众心目中的糟糕印象,但距离片方宣扬的“玄幻史诗”尚有一定距离。

影片中的主题处理尤其引发争议,那就是对经典神话文本改编时,对于“弑父”这一主题过度渲染的情节。开场即展现质子与商朝王朝之间冲突,再加上殷寿兄长殷启杀老商王等情节,不但没有讲出层次,更沦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情节。而这种移植方式,在之前也曾有探索,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但最终以“格格不入”收场。

值得肯定的是,纣王并非传统荒淫暴君形象,而是明知妲己狐妖身份,却利用其谋夺王位政权野心家,这样的设定让两个反派人物有了丰富性新鲜感。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围绕这些角色的新设定,将原本原著家喻户晓的人物精彩情节变得平庸甚至草率。

影视工业化不仅包括制作标准化成本控制,还包含项目开发划分类型标准界定科学流程分工、高新技术应用三大层面。在最初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完善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雄心匠心。不管是好莱坞资深制片人的参与还是系统训练青年演员,都能看出剧组超高标准规模化。但整个过程中,资金链问题出品方经营危机及特效水准问题折损了原本品质。此外,由于漫长制作周期跨度提高了风险系数,并且如此高投入可能会压缩后续调整改进空间。

随着电影市场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握系列连拍套拍节奏变化成为关键一环。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指环王》、《速度与》这样的系列都采用套拍策略,但它们通常拥有成熟产业体系经验IP基础,以及较短的生产至上映周期,从而避免了一些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像《封神》这样的巨额投资项目来说,要做好艺术与商业平衡,并预判或适应不断变化的心理口味,是非常必要且挑战性的任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