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鱼》:被误解的悲剧
在一片普遍下滑的票房预告之中,《小美人鱼》的首日成绩仅有300多万,作为与美国同步上映的影片,这样的表现无疑是灾难性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零期待去观看了这部电影,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它绝不是那种偷懒翻拍旧作,而是尝试给这个老故事注入新的内核,某种程度上也成功了。但最终,它仍然太过天真。而在一个全面下行的时代里,过于天真的行为已经变得不切实际。
01《小美人鱼》的低迷票房早已在意料之中。相较于之前的“动改真”,如《狮子王》、《阿拉丁》和《美女与野兽》,本片的知名度自然要低很多;再加上选角风波所引起的一系列影响,“煤炭少女”的形象又让部分观众感到反感。而且,这次那些自我标榜为“正确”观点的人们,又开始以一种新方式发表评论:“我不是因为她的肤色,而是我觉得她丑。”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对容貌评价,但其实质与种族歧视并无二致,只不过是一种以偏概全、把成见当洞见。这根本就不是评论,更像是在扣帽子,以此拒绝进一步讨论。
因此,在评论《小美人鱼》之前,我们必须先摘掉这些帽子才行。那麼,《小美人魚》究竟如何?我的评价是:“新”有余,但“真”不足。可以看出,主创们在刻意求新,却未能完全避免显得假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出了两处关键改变。
首先,我不同意有些人的说法,即新版只照搬了89年的动画版剧情,并非如此。在原动画版中,爱丽儿母亲——即海洋女王的死,被归咎于人类。但到了真人版,这个错误被转嫁到了人类头上。这两处改动使得原本纯粹的情感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也为爱丽儿追求亚历克提供了更大的障碍。
其次,在丰富人类世界细节方面,本片比原动画版本要丰富得多。在亚历克王子的故乡描绘成一个封闭帝国,那里的统治者拒绝向外看,更将海洋世界视作潜在威胁。于是陆地上的传言流传着各种关于吃人的怪诞故事,使人们不再向往远方,而是闭塞自己。这两处改动使得原本简单的情感故事具有了更多现实意义,将其构建成了一个大脱钩时代寓言讲述的是两个闭关、仇外帝国,由于两个年轻人的相爱而破冰的事迹。这就把单纯的小爱变成了全球化复苏的大爱,把水底恋变成了跨物种关系重生的地球村宣言。
落实到人物层面,我们会发现影片极力塑造两位主角为异类。在海底世界里,爱丽儿不顾禁令和父亲(海王)的劝阻,把沉船遗物视为珍宝,更擅自和人类接触,因为她认为人类能够做出这么漂亮东西,不可能坏到哪儿去。而同样,在人类世界里,当所有人都对海洋讳莫如深时,只有亚历克仍然心向往之。他酷爱航行冒险,更渴望自己的国度能够再次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才能进步。而整部影片讲述的是这两个异类彼此相爱的事迹,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性吸引,还基于价值观认同。他们最终相守,是因为在火海救狗这一情节中的共同价值观,以及兴趣盎然地倾听他讲述航海奇遇的心态共鸣。
最后,对付完毕后导演特意用一个同框来拍岸上的群众与海中的生物对视,那分明是一种对于他者的确认和接受,就像是说,从今以后,一段跨物种关系也建立了重新交往契机,所以,小精灵拍成了大精灵;把水底恋萌芽拍成了全球化复苏;把个人感情拍成了国家间友好。不过,这一切都是空谈,因为它们太过虚假,与现实背道而驰。本文最后还提到,有一些地方让作者感到一点点真实,比如螃蟹唱歌的时候,他俩一起唱歌那一幕,以及电影中的那位为了保护他的女儿安全限制自由,而另一位则暗中另有所图的情况展开,让我们意识到安全与自由不过就是统治者换取筹码的手段,而且总有人成为筹码。如果你希望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你或许需要等待其他作品吧。此刻,每个童话都似乎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地球村宣言,无论从选角还是改编层面,都试图唤醒一种差别化共同体意识,但这种努力注定失败,因为它太过脱离现实,也太过自说自话。当历史背景坍塌时,一场跨物种恋情便失去了坚实理由,如同浮云般飘散,最终只能留下一抹可笑的情景,为何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