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遗憾中的雄心与使命感,无法支撑核心命题
《封神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在11年的筹备和制作后终于在近日上映。豆瓣评分7.7,票房约6亿元,这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是不错的成绩,但与之前宣传的高投资、中国影史标杆和“中国版指环王”等目标相比,市场反馈似乎还不足以满足预期。
《封神第一部》的迟到问世带来了市场风向转变、观众审美需求提升以及后起之秀强劲势头的风险压力。这意味着片方需要面对决策失误、资金链断裂等内部问题,以及外部因素如市场震荡和冲击。尽管如此,《封神》系列寻路好莱坞所遇到的困难,也提醒了中国电影人坚守文化自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电影工业化发展路径的紧迫性,以及深刻把握中国市场与观众需求,创作出与当下情感同频共振作品的重要性。
导演乌尔善带领团队展现了“打造中国指环王”、“做属于中国人的‘封神宇宙’”、“制作工业化标杆之作”的雄心。在实景实物呈现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真人演绎瑰丽玄幻故事达到写实与想象平衡。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精致华美的场景道具服饰,都应当为主题服务,而非单纯追求视觉效果。
改编过程中,对于“弑父”这一主题过度渲染引发争议,多次对人物关系未能讲出层次拍出深刻,从而沦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情节。而这种移植方式,如前两部国产奇幻类影视作品所示,最终往往以“格格不入”收场。
《封神第一部分》作为工业化试点,有三个层面的理念:项目开发标准化、制作管理流程分工科学、高新技术应用。此外,还有资深制片人参与创作及长期系统训练青年演员。但同时也存在投资管理科学化及风险评估控制方面的问题,即便最终上映,但特效水准时好时坏,让原本卖点之一折损了质量。
克服种种困难,《封 神第一部分》从筹拍至上映用时11年,这样的漫长周期提高了风险系数。一口气投资30亿元完成三部作品虽然有优势,却也有极高风险。如何把握连拍套拍节奏与市场风向变化,是电影工业化体系下风险控制重要的一环。在未来,更需要艺术与商业平衡,同时预判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