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眼中,电影行业的停滞和沉默是他寻找新鲜中国电影声音的绝佳时机。他的“十荐”入围片单,像是一场电影学者的私人探索,不仅展现了他对影像深邃理解,也让我们窥视到了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和故事。
这份独特的推荐名单,不仅包含了实验性强、类型多样的作品,还有公益为主目的的小众影片。其中,有一部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通过自我公开网盘资源,在疫情期间获得了网络上的关注与讨论,而另一部《美森谷地》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商业化文艺片的情感表达。
张献民对于这些看似微小但实则蕴含深意的影像,是如何进行心理建设和观前准备,这一切都透露出一种对电影艺术更高层次追求的心态。他不是一个轻易被惊喜所打动的人,但当他看到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思想,那些大起大落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他选择将时间投入到这样一些“看不见”的影像上,并撰写详细的短评,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既宽容又刁钻的审美标准,他不仅关注影像是如何构建叙事,更在乎它们背后的语气与意涵。
尽管这些作品可能缺乏海报或内容简介,但正是在这种低调甚至隐蔽状态下,它们展现出一种特殊力量。张献民所做的是一项私域观察,同时也是对个人性与公共性的思考。这份活动并不只是为了提供一个观点,而是一个行为,一种反抗性的挑战,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以及谁应该去讲述它们。
就如同《世纪新生》记录军训过程中的秩序,《游神考》的厂房中仿佛穿过时光走来,《岁月如织》的实验色彩般充满仪式感,《正常》的伪纪录片般虚构学生会选举过程,每一部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而《湖边散步》那跨性别者的故事,又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时代多样可能性。
最后,在推荐综述结语中,张献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些影像创造出的价值,或许能引发我们的思索,对于社会研究亦有其不可忽视之处。他们虽然不是主流,却拥有不同的倾向性或者亚类型,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美学特征,即便如此,也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