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遗憾的迟到与雄心的使命感
当“封神”的野心变成迟到的遗憾雄心与使命感撑不起核心命题时,中国电影市场与工业发展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失望。《封神三部曲》的首部作品——《朝歌风云》,经过11年的筹备和制作,终于在近日上映。豆瓣评分7.7、票房6亿元,这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是不错的成绩。但相比于宣传中的创下最高投资、成为工业化标杆及打造“中国指环王”的目标,《封神第一部》的表现似乎还未达到同等层次。
对于那些被激高期待的行业人士和观众而言,《封神第一部》的表现可以说是略显不足——毕竟,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不缺有完成度高的“爆米花电影”,缺的是真正展现出中国类型制作水准和表达实力的作品。而这其中,“及时交付”产品至关重要,因为它意味着面对市场风向转变、观众审美提升以及后起之秀强劲势头所带来的风险压力。
《封神第一部》在品质上曾是同类影片的天花板,或许能够凭借视效奇观、恢弘场景和华丽装饰来吸引观众。不过,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故事人物简单粗线条等内容短板,可以得到市场忽略或包容。然而,在多年后期才问世的时候,这样的遗憾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好莱坞在中国市场影响力减弱的情况下。
尽管如此,《封神系列》寻路好莱坞所遇到的些许挫折,也提醒了我们坚守文化自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化发展路径,以及深刻把握国人的情感和思想共振。这份遗憾并存,与雄心并行,可谓是一段复杂的情结。
导演乌尔善带领团队,有着创建属于中国人的“指环王”、“做出属于中国人的‘封神宇宙’”、“制作成为工业化标杆之作”的雄心壮志。在一部玄幻中,以实景实物呈现,其纹样、色彩、形制尽可能地参考历史文献,让真人演绎出的瑰丽玄幻故事能达到写实与想象之间的地平衡。不论是恢弘开场还是充满血性的战舞,大型场面都颇具视觉冲击。《封神第一部》的出现,一扫国产奇幻在民间的心目中糟糕印象。
然而,无论再精致华美的场景道具服饰,都应为影片主题、故事与人物服务。虽然改进了之前玄幻魔幻常见的问题,如剧情空洞、人物浮夸,但仍然距离片方宣扬的大型史诗有很大差距。这主要集中在对经典文本改编时,对于“弑父”主题过分渲染的情节上,比如殷寿威逼利诱质子集体弑父,以及殷寿杀老商王等情节,而这些关系没有讲出层次,没有拍出深刻性,从而沦为空白甚至无效的情节。
除了此外,《封金 第一 部》主创还特别参考了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结合殷商王朝历史,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赋予全新的表达方式。但这种设定虽然让两个反派角色丰富且新鲜,却又将原本原著家喻户晓的人物及其精彩情节变得平庸甚至草率。此举摆脱了将整个家族覆灭归咎于一个红颜祸水这一论调,但同时也让原本令人铭记的人物动态变得模糊无边。
最后,我们要谈谈电影工业化——它既包括项目开发标准化管理、高新技术应用,也涉及成本控制与风险评估。在最初尝试中,我们可以通过片方披露信息窥见“三部分曲”完善系统建立的一切努力。不管是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参与创作还是长期训练青年演员,都显示出了超高标准规模化工作。不过,“工业化”的标准并不仅仅包含流程规范生产,还需包括投资科学管理风险控制。在整个“三部分曲”过程中,由于资金链断裂出品方经营危机等因素导致卡住后期特效制作,最终导致特效水准参差不齐,有业内分析认为这是分包给不同公司造成的问题。而作为最终负责品控监督者,显然没能有效预防这一问题,使得以特效为卖点的大型玄幻作品因此损害其优势。“套拍模式”的决策固然有其优势,但也承担极高风险,即便成功,也限制了根据反馈调整改进空间。正如其他大型系列电影一样,如《指环王》、《速度与_]系列,他们通常拥有更成熟经验IP基础,更短暂的制作到发布周期,从而避免了一些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