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普遍下滑的票房预告之中,《小美人鱼》的首日成绩仅有300多万,这对于中美同步上映而言,几乎是一场灾难。尽管抱着零期待进入影院,但我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小美人鱼》并不像传统翻拍那样偷懒,它们尝试将这个老故事注入新鲜血液,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但最终,它还是太过天真了。在一个全面下行的时代里,过度天真的表现,只能被看作是装傻。
01《小美人鱼》卖得不佳,这一点早已在意料之内。毕竟,与此前如《狮子王》、《阿拉丁》或《美女与野兽》的知名度相比,《小美人鱼》的知名度要低很多;再加上选角风波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煤炭渔民”形象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反正”观众对它持有强烈负面态度。而他们提出的理由则更加令人瞠目结舌:“我不是嫌她黑,而是嫌她丑。”翻译成实质,就是以偏概全,将成见当作洞察力。这根本就不是评论,而是在扣帽子,即拒绝打开任何讨论的门户。所以,在评价《小美人鱼》,我们必须先摘掉这两顶帽子,然后才能开始。
那么,《小美人鱼》究竟如何呢?我的评价是:“新”有余,但“真”不足。在刻意追求新颖时,却显得假大空。不同意一些人的说法,即这部电影只是简单照搬了1989年的动画版剧情,并非如此。不过相比之下,新版确实做出了两处关键性的改动。一方面,把爱丽儿母亲——即海洋女王死亡事件归咎于人类,从而改变了海洋生物与人类关系的核心。这导致原先基于食物链焦虑和恐惧的人类对海洋世界产生深刻憎恨,对爱丽儿求爱路上的障碍也变得更为复杂。
另一方面,则是在丰富人类世界细节方面进行了努力。相较于动画版对此缺乏描绘,此次真人版将亚历克王子的岛国描述为一个封闭帝国,其统治者拒绝向外开拓,更视海洋世界为潜在威胁。在岛屿流传着各种关于海洋生物吃人的谣言,因此人们不再向往远方,而是选择闭关自守。这两处改动使原本纯粹的情感童话具有更多现实意义,使其构建成为一个大脱钩时代的寓言,用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来破冰、重启全球化进程。
具体到人物层面,我们会发现影片把两位主角塑造成异类。在海底世界,爱丽儿不顾禁令和父亲(海王)的劝阻,把沉船遗物视为珍宝,更擅自与人类接触,因为她认为人类能够创造出这么精致的事物,不可能坏到哪去。而同样,在人类社会,当所有人都害怕甚至厌恶海洋时,只有亚历克仍然心向往之。他热衷航行冒险,更渴望自己的国家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才能进步。而整部影片讲述的是这两个异类之间彼此相爱的情史,其中他们最终相互吸引,不仅因为性吸引,也基于价值观上的认同。
例如,虽然最初亚历克因歌声迷住了爱丽儿,但他最终确认自己对她的感情,是因为她兴趣盎然地倾听他讲述航行奇遇。当恐惧整个国家时,他找到了知音,那个好奇公主,让他的孤独生活变得充满希望。此刻,一位好奇公主、一位开明王储,从彼此文明朦胧好感渐生出深切迷恋,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光芒。
然而,无论从选角还是改编层面,《小美人鱼》试图唤起一种跨越差别共存意识,这一切努力似乎注定失败,因为它们太过脱离现实、太过自说自话。在观看整部电影过程中,我只感到有一丝真正的情感。一是在螃蟹大总管唱完歌后,他用那首水族乐曲唤醒了睡眠中的水母们,他们一起跳舞欢庆。那份音乐让我们感觉,就算身处污泥沼泽,也能找到快乐和幸福;就算身处深邃的大海,也能找到宁静与平静。而另一个瞬间,是当父亲为了保护他的孩子限制她的自由时,以及当魔法师给予自由却暗藏诡计的时候,她成了权力的筹码,而不是独立个体。我不得不承认,每一次这样的表演,都让我怀疑现实社会中的安全与自由是否只是权力斗争的手段?
总结来说,《小美人魚》的故事,如果放在二十年前或许还挺合适,但是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如同痴梦般无可取舍。在这样全球主义退潮、民粹主义兴起的年代,该片失去了其存在语境,被迫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一个虚幻童话。而这种虚幻性恰恰就在于它无法触及现代观众的心灵,让我们回忆起那个曾经相信童话的小孩眼里的梦想,现在只剩下遗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