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亮相中纺永景·2020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本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以“未止·新十年”为主题呈现精彩设计。当遥远的未来正逐步逼近时,新生代设计师们作出对自我时代的回应:创造性思维总是围绕着物质文明主体生长,孕育之新思想从不间断,只要投入足够的耐心,一定回报源源不断的惊喜。我们一直在创造,一直在前行,新十年,留未止遇见,给璀璨明天……
▲作品名称:《枕经籍鼠》 设计者:冯圆圆 指导老师:陈艾
▲作品名称:《城市记忆》 设计者:何谦 指导老师:李颖
▲作品名称:《潮蓝》 设计者:侯靖怡 指导老师:吕轩
▲作品名称:《古绣今绎》 设计者:胡晓红 指导老师:林莎莎
▲作品名称:《A.D.3000的猜想》 设计者:李文博 指导老师:何钰菡
本届毕业设计共分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老手艺•心自由”,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理解和创新型应用。传统工艺不仅凝结了传承千年的工艺智慧,也静候着现代人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和设计手段赋予二次生命。创造性思维总是围绕着物质文明主体生长,老手艺孕育新思想从不间断,对传统工艺投入足够的耐心,它一定回报给世界源源不断的惊喜。
第二个方向是“新10年•未止步”,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创新设计。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民俗文化奠定了设计的厚度,使创新有根可立,有源可溯。“中国符号”早已不再是刻板印象,传统文化要得到传承,不仅需要得到理念的推广和形式的承袭,还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强调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创造性使用与弘扬,注重西南地域本土文化艺术及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与设计转化的实践应用。
第三个方向是“人·AI·爱”,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内最重要的技术趋势。当遥远的未来正逐步逼近时,新生代设计师们作为对充斥着人工智能和虚拟自我的时代的回应,催生出一批以此为灵感起源的创作。我们一直在创造,一直在前行,却鲜少停下来安静地思考“为什么”和“什么”。用作品引发人们反思人与AI的关系,重新探索未来时代中对“爱”的全新定义。
▲作品名称:《心障》 设计者:李玉柔 指导老师:杨婕
▲作品名称:《源》 设计者:林鹏飞 指导老师:吕轩
▲作品名称:《Sporty Officer》 设计者:刘一丹 指导老师:肖红
▲作品名称:《羌行者》 设计者:蒲悦 指导老师:杨蓓
▲作品名称:《青年画报》 设计者:万雪儿 指导老师:杨蓓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学院以艺工结合为主要特色,为区域经济与时尚行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致力于建设成为西南一流、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中的时尚设计学院。学院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表演、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专业。2003年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方向)开始招生,是四川省较早开办服装设计本科的专业院校。2013年根据国家公布的专业新目录,建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同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现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放眼国际,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对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为导向,坚持以艺工结合为主要特色,紧扣地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特色,加强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作品名称:《极地之夜》 设计者:王晶玲 指导老师:李颖
▲作品名称:《Walking Coffee》 设计者:王炜坤 指导老师:王立松
▲作品名称:《未•定义》 设计者:夏瑜 指导老师:陈德志
学院专业优势依托四川地域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构建特色导师工作室与实训基地,坚持为区域服装产业、时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其教学培养系统根据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特点及国际潮流,传授服装和服饰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聚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和审美情操,高度责任心、持续进取心、强烈好奇心,良好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具备社会担当、健全人格、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高素质、能设计、会制作、善创新”知行合一的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为时尚与文化创意机构、服装品牌公司、生产企业等相关职业岗位输送高素质设计人才,能承担设计教育和相关研究工作,并为硕士研究生队伍提供人才储备。
▲作品名称:《时蓝》 设计者:张琴 指导老师:林莎莎
▲作品名称:《变革者》 设计者:郑萌萌 指导老师:吕轩
▲作品名称:《半仙儿》 设计者:朱茜 指导老师: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