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帷幕中做了一场秀反思留洋设计师对身份认知的困惑上海时装周

author
0 minutes, 11 seconds Read

“一只手臂从洞里伸出来,女人抓住那条手臂,继而被拉了进去。”

这是 28 岁设计师杨桂东(Samuel Yang)为描述 2017 年秋冬 Labelhood 站时装演示(presentation)灵感而写在 Shownote 上的一句话。它来自导演蔡明亮 1998 年的电影《洞》:一对男女因突发疫情被困在居民楼里,只能通过水管上的一个洞彼此交流、纾解孤独。

杨桂东认为“洞”这个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想要塑造的一种情景:神秘的女人、隐秘的交流。从透明管道围成的洞口走进场馆,可以看到展示区域被黑色四方帷幕围起来,焚香的味道、视觉、音乐全部包裹其中,“如同大卫·林奇(David Lynch)在《双峰》中塑造的那个红房子”,每隔一两分钟只允许 5 人进入。设计师本人坐在场馆正中央,模拟在工作室中绘制草图的情景。十几位模特们分散站在各处,时不时走动到影印机前复印图样,或在饮水机边借着茶歇聊天。

让杨桂东纠结了很久的网格裙


把自己放在了展示现场的设计师

模特与影印机的互动

放在角落的焚香

很显然,设计师希望观众能在一个更私密的空间里欣赏他的日常。但这种日常却充满了设计师对自身身份认知的困惑和探索,这体现在设计、材质、配乐以及模特人种的混搭上:比如中式旗袍领与西式鱼尾裙,宽大衬衫与日式腰封;比如从上海本地采购的格纹面料,与英国老工坊的织品;比如被切成三段的背景音乐—— 80 年代美国洛杉矶乐队 Tuxedomoon 的《In a Manner of Speaking》、日本弦乐、蔡明亮《洞》中女人的哈欠声。

“Tuxedo Moon 的主唱 Winston Tong 是华裔。他的父母在 1970 年代搬到旧金山居住,所以 Winston 的音乐创作会有很多对身份认知的反思、文化的交错感。对我来说,现在不少中国设计师也处在一个有点混乱、迷失的状态。什么才是我的身份,我自己也还在摸索中。”杨桂东对《好奇心日报》说。

杨桂东 2006 年到伦敦读书,2015 年完成圣马丁学院女装专业本硕学习、并在 Alexander Wang 的公司实习后,杨桂东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SAMUEL Guì YANG、工作室以及生产线。但他第一次在国内亮相还是在去年 10 月的 Labelhood 2017 春夏展上,这让他收获了栋梁、纽约买手店 H.Lorenzo 等的新订单。尽管产品上架才半年,但这已经推动杨桂东去频繁思考“商业性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showroom 走了一圈, 我发现最重要的是要把衣服做得更完整,所以这次在的立裁上下功夫。现在很多设计让女性忘记了收紧身段的那种感觉,失去了流动性、韵感。我希望把它们带回来。我自己也是很喜欢做版的,想把衣服做成 360 度立体的感觉,像雕塑那样。“

如何把这种创意转化成可以卖得好的产品,让杨桂东感到苦恼。他觉得自己这次算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比如那条镂空的、波浪形的裙子,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做成那么(夸张的)样子,有点挣扎。最后做出来了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我最满意的是那条红色的裙子,上身很完整。”

到底要给怎样一群女性设计服装,是杨桂东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我想应该是那种对自我选择十分明确的女性。我在伦敦学习时认识的很多 90 后中国女生,不少是学平面设计或服装设计的。她们并不介意买一件很便宜的单品,然后再和一件昂贵的单品混搭,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当然经济条件可能也是其中一点原因,但我觉得这样眼界开阔、有个性的女生会越来越多。”

2017 秋冬Lookbook(部分)

 

直白承认自己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那个身份标识和品牌定位,并且将其作为创作灵感的新兴设计师不太多。但杨桂东的这种“困惑”反而成为了他的设计标识。提起 SAMUEL Guì YANG,买手和媒体们已经总结出一套常见词汇去向消费者介绍这个品牌:一衣多穿、中西混搭,融合传统布料的气息与“橡胶、3D 打印材料”的科技感,以及那双总会作为亮点配饰出现的透明橡胶雨靴。

意大利品牌营销工作室 Attila Studio 的创始人 Andreina 就看中了 SAMUEL Guì YANG,打算帮助这个品牌拓宽欧洲市场。“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对音乐、艺术、时尚、设计很多领域的理解,而不局限于衣服本身。这在很多年轻设计师上比较少见。”

杨桂东自己倒不太回应外界总结的这些亮点。在媒体群访中,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还在摸索中,每一季都希望能往前迈一步”。

来源:Labelhood、记者现场摄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