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友,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建国70周年群众游行总策划、总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
谈及时尚行业的现状,邹友认为,我们在面对和弘扬自己民族的时候,要特别警惕,不要用古人的思维来解释传统,而应该在语境中去理解和继承。当前时代的。 自己民族的文化。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当然应该是今天的人们用现代思维来处理当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搬过去的东西,无理地复制粘贴。 这种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太简单化了。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来说,他/她的文化基因构成一定是民族传统与现代语境的双螺旋结构。 也就是说,他的文化基因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还包括新时代先进方法和技术的融合。 创作者只有具备复杂的知识结构,才能探讨民族传承问题,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设计》:请您谈谈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管理方向的教学特色和培养方向。
邹友:20世纪80年代,国外一些机构已经开设了设计管理课程。 随后,设计管理得到了整个行业和商业系统的广泛认可。 在完善和拓展设计本身边界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物质产品集合体生产的快速发展。 设计管理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风格、战略性和结构性规划以及设计问题的管理,以及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梳理设计与商业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特征,使得设计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2005年,我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我是这个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师从徐平教授。 在长期的设计研究工作中,他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设计学科的未来趋势。 2002年,他提议在中央美术学院增设设计管理专业。 2004年开始,他开始在全国招收设计管理博士研究生。 可见,设计管理专业进入中国教育体系不久。
北京服装学院自2009年开始招收服装设计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至今,虽然只有12年的时间,但却体现了教育领域对设计管理的重视以及我国设计行业对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显然,设计管理是为设计赋能的艺术和科学,增强设计与商业的协同,从而实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
谈到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管理方向的教学特色,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谈。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服装设计与管理前面的“衣”字,指的是时尚和服装产业,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导向,即培育的方向。 这将设计管理中涉及的设计程序、业务决策和策略集中到一个明确定义的类别中。 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做中学”。 不仅在文中探讨设计管理问题,更将研究生带入一些品牌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进入现代商业体系,面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通过从技术主导到教学、从理论主导到教学的双通道结构,使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设计论坛
《设计》:请您谈谈您对服装设计管理的研究?
邹友:设计管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尽量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我个人长期关注的是创作和身份的问题。 从组织认同到商业认同,最后到社会认同,是一个非常漫长且渐进的过程。 在每个阶段,设计师的创造力面临着不同的评价体系。 如何构建和检验设计“关系”的同一性理论对于中国市场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果设计师的创造力是一种有效的企业资源,我想没有人会对此有任何怀疑。 但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或者说是一种文化选择,那就毫无疑问了。 设计和设计管理的研究必然会受到不同层面的挑战。 这是我今后会继续关注的一个课题。
在不同阶段,随着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设计这一人造物体的科学在本体论和工具研究上必然会产生新的内涵和外延。 但可以明确的是,服装时尚这个大产业,因其与人的有形和无形的关系,而变得复杂、生动、贴近当下的日常生活。 有必要自己进行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设计》:请您谈谈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发展路径和问题?
邹友:如今,中国时装设计师品牌的生态比很多地区和国家更加生动和丰富。 这不仅得益于服装产业的实力,更是文化内生力量的爆发。 一大批新锐服装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国服装设计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全球领先的时尚品牌大多集中在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覆盖面并不是很广。 这么大的世界,为什么这几个国家有时尚界的话语权呢? 研究发现,一个完整的时尚产业需要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生产体系,二是文化体系。 今天,中国服装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所面临的问题非常清楚地表明,尽管我们拥有世界领先的纺织制造技术,但我们在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却严重薄弱。 这个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时尚产业的向上助推。
每个品牌因时间、环境、资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路径。 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不可能提供统一的标准。 在这里,我想讲的是打造品牌之前需要解决的最基本或者说核心的问题。
1、设计师创意问题
创造是一个恰当的概念单位,它表达了尽可能完整的意义,意味着一种思想实验。 独特、批判、挑剔的态度是设计师自我认同的最核心要素。 如果你的设计只是重复(抄袭),那么设计的意义就失去了。 如果总是在形式上模仿,你只会成为别人的追随者,不可能成为设计的领导者,更不可能成为时尚的领导者。
进一步我们要问,创意在哪里? 杜威说,艺术就是经验,因此个人经验的获得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创造力是在人类思想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这绝不是闭门进行的。 它要求实践与外在“做”的表达必须强调“实践”与“方法”的同步。
2、设计的商业价值
虽然我特别强调设计需要建立和维持一种“文化”形式,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设计的商业属性。 设计作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和品牌引导积极的战略利益。 我们要牢牢把握物尽其用的理念。 这是“职业义务”。 这将在下一个问题中进一步讨论。
3. 在中国设计和为中国设计
作为中国设计,能否用一种全球通用的设计语言来建立某种新型的全球交流关系? 这种关系至少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指标来考察。 从设计投入和产出来看,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贸易量并不平衡。 就时尚界而言,引领与追随的关系非常明显。 我们必须对这个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从单一品牌到整个产业,从生产消费体系的高速发展到文化体系意义的觉醒,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品牌必须站在人类文明共同体共识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民族的现代语言。 这也是为品牌设定的功能性和情感性价值,具有自我表达。 反思性反应。
在中国设计并不意味着封闭自己。 一个地区的现实和独特的生活场景是个人无法克服的。 这也正是设计师创造力独特魅力的基础。 同时,注重兼具四通八达的视野,应该是当今互联互通、全球化时代的基本功。
为中国而设计,需要我们看到中国市场本身的整体消费能力和个体审美宽容度。 中国市场是全球关注的,我们深度参与其中。 人和事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情况。 如果连这个市场都抓不住,还谈什么全球市场?
2015aw演出图片
《设计》:您认为设计与商业应该保持怎样的平衡关系?
邹友:我们也是时装设计师。 为什么有些设计师成功了,而另一些设计师却失败并离开了?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就涉及到设计的价值如何在商业上体现的关键问题。
作为一名设计师,您是否充分理解设计作为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纽带这一概念? 这也是服装。 为什么消费者购买A品牌而不是B品牌? 显然,是设计创造了风格化的结果,消费者愿意为差异化、独特的服装设计买单; 而且,通过商业交换,服装可以进入社会,个人的穿着和使用只能通过购买。 是可以实现的; 可见,所设计的物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是否促进交换行为是所设计的物品最基本的属性。
消费者愿意购买设计的商品表明她/他认可该商品的文化和物理品质。 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是通过商业平台通过人造物体(例如服装)的媒介产生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拒绝商业行为,那么你是为谁设计的? 没人接受的设计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在我看来,在理解设计和商业的关系时,我们不应该提前把两者置于对立的关系中。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的话,服装(其中嵌入了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商品。 客观地说,只有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设计的意义,才能真正做出好的设计。
《设计》:设计师转型为管理者会遇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邹友:设计师不一定是管理者才能参与管理问题。 如果两个人从事同一个工作,自然会形成某种管理关系。 例如,一个公司的两个设计师,当她/他们的方案制定出来后,两个人的沟通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管理问题。 例如,需要确定哪种设计更适合公司的方向,更接近产品规划的目标。 两者必须通过沟通来比较哪一方对事情的认识更透彻,然后就如何在计划中进行调整和权衡达成共识,以确保行动深入开展。 可见,成功的说服行为至关重要。 又比如,设计师与技术工程师合作时,难免会讨论专业技术、程序合理性等问题,以便团队成员协调行动,精准达到管理的目的。 因此,设计师职业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管理属性。
从服装设计师的成长经历来看,从学生阶段到公司或品牌的服装设计助理,再慢慢晋升为初级设计师、中级设计师、高级设计师,最后是设计部经理、设计总监等。随着设计师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也会逐渐丰富。 当然,他们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管理事务的范围也会扩大。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一定要达到某个立场才考虑管理问题。 即使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应该有管理者的心态来应对后续各个阶段的设计和管理事务。 只有有了设计管理的思维,才能清楚地了解营销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该品牌的目标用户到底在想什么? 这些参考坐标对于设计至关重要。
设计师如果想创立自己的品牌,就要面临无数的管理问题。 所以不要把设计和管理分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识到这一点是解开所有其他问题的关键。
《设计》:请谈谈国内时装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邹友:时装周可以成为设计师展示自己的平台。 既是对过去一年成绩的回顾,也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同时,它也是时尚界向大众传递美的桥梁。 自1910年第一届时装周在法国举办以来,时装周已成为时尚界表达身份和宣言的平台。 它提高了大众对美的认识,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窗口。
时装周本身就具有行会性质。 它会设定自己的门槛,这实际上是在制定行业标准。 这个标准的制定极其重要,不仅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也提高了大众对审美的认识。 时装周就是用艺术的方式诠释真实美好的事物,让大众对时尚产业和美有最直观的认识。
观察世界上最具代表性或典范的时装周,我们发现一些参展的服装品牌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历史。 他们不仅引领全球时尚潮流,也表达了对世界的思考和批判。 那么国外时装周的权威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应该是服装品牌和专业人士,尤其是时装周工作人员的共同作用。 他们站在足够高的高度去思考时尚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有着非常专业和严谨的态度。 这使他们处于领先地位。 时装周已成为全球服装界的权威。
如今,时装周在中国很多地方举办,但普遍缺乏领导力和权威性。 这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主办方需要做出判断和思考,需要结合自己国家或当地的人文特色,建立自己独特的时尚风格。 同时,要建立时装周的品牌标准,提高整体专业性。 只有这样,时装周才能形成权威感,引领全球时尚界的潮流。 自1997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时装周以来,确实促进了国内时尚产业的整体发展。 它通过视觉展示向大众传达时尚产业的价值,也生动地定格了不同时期的美好画面。 正是因为它记录了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时装周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于国内时装周未来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探索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运用现代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体系。 同时,近年来网络互动媒体在时装周中的广泛运用,让现实与虚幻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际时装周未来的发展方向。 时装周其实是一场触动我们每个人神经的大聚会。 在这里,你可以是演讲者,也可以是听众。 它让我们看到更好的自己,给我们美好生活的灵感。 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时尚产业的发展阶段,也代表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设计》:您认为如何推动时尚创业产业链的发展?
邹友:上述问题或多或少都与产业链有关。 产业链最重要的是什么? 事实上,这是核心诉求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服装品牌是时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仅仅以追求高利润为目标,就会忽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自然就很难形成品牌独特的设计风格。 因为一味迎合市场很容易导致品牌失去创新动力,从而失去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旦失去创新力,与其相关的其他部门也将缺乏产业创新的动力。
作为时尚潮流的发源地,法国在全球时尚界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察其整个产业链就会发现,利润并不是法国时尚业追求的唯一目的。 各部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进行创新,承担社会责任和国家文化形象的输出。 因此,想要赢得社会认可,就不能把产业利益作为唯一的诉求。 社会责任和民族传承也是整个行业需要考虑的因素。 只有这样,时尚的创新能力才有丰富的内容。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就是公司的社会使命感,比如民族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只有我们公司有这样的责任感,才能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 但目前我们的企业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能力还很有限。 作为一名学校老师,我有责任指出这个问题。 尽管我的声音还很微弱,但至少必须有人站出来说出他们看到的问题。
2018aw秀场图片
《设计》:您能谈谈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吗?
邹友:整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提供解决方案。 其实我们需要有人问一些问题,比如最近行业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很多年前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和意大利、法国的设计师有什么区别? 现在,世界因技术互联而成为地球村。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共享的开放局面,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互相学习而相似的。 国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自己的国籍,而这种区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我们的基因。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生物基因,也是文化基因。 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
我们在面对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性格时,要特别警惕,不要用古人的思维来解读传统。 相反,我们应该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理解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社会人类学学者项飚在谈论知识分子时的一些观点对这个问题颇有启发。 在他看来,“本土化”非常重要。 当然,经典的东西你要熟悉,但一定要运用到现在的实践中。 他说,神经必须与现代一起跳动。 显然,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当前的困惑,也就是说,当代的问题和公众的困惑一定是最新的变化。 如果孔子或亚里士多德生活在现代社会,掌握了所有当前的信息,像这样的思想家会提出什么问题? 他们将如何解决问题? 对此我感触很深。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当然应该是今天的人们用现代思维来处理当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搬过去的东西,无理地复制粘贴。 ,这种传统的理解方式过于简单化。
对于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来说,他/她的文化基因构成一定是民族传统与现代语境的双螺旋结构。 也就是说,他的文化基因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还包括新时代先进方法和技术的融合。 创作者只有具备复杂的知识结构,才能探讨民族传承问题,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显然,我们面临的问题绝不仅限于这些,但我认为文化认同的建立和当代的自我认同问题应该在整个问题链中占据最大的分量。
《设计》:你是如何在设计师和教师之间转换的?
邹友:我经常把自己置于多个角色中来思考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和设计师的身份。 以前我经常在两种身份之间切换,思考哪个问题最有价值。 我觉得有价值的就是不断尝试新事物,探索自己的极限,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哪怕只是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共鸣。
我非常享受这种交流和交替。 为什么?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 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必须教别人知识。 有时知识的获取是相互的。 比如,在与学生的教学交流中,我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这让我的大脑皮层处于一种非常兴奋的状态。 我们的对话和交流会激发我的探索意识,激发我对未知的好奇心。 信息的双向传输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变得不那么重要。 当发现未知领域时,需要深入挖掘了解问题所在,然后思考表象背后的原因。 追求知识、探索并不是老师给我的职业设置。 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本能。
那么当我进入设计师这个角色时,我的身份是什么? 只是为了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设计师都处于头脑风暴之中,处于一个非常不真实的幻想世界中。 但最终设计师必须将虚构的想象转化为真实的文物,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也成为了创造者。 当我的服装工作完成时,我感到一种很大的满足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当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也预示着整个创作行为的完成。 当然,我也非常谨慎地对待设计师这个角色,因为我正在创造美,这将真正改变别人的生活。 因此,当我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我一定是对作品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再创造。
其实设计师和老师的角色对我来说是一回事。 我会在老师的身份中找到设计师的幻想,在设计师的创作中找到老师的求知欲。 例如,当我当老师时,我喜欢通过写作来表达我内心的愿望。 但当我转行做设计师的时候,我通过设计的作品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事实上,这两种身份都在探索未知并寻求表达自己。 在这种关系中,你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你的一部分。
国庆70周年服装设计作品
国庆70前有大规模示威
《设计》:作为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服装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师,您对这个设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邹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今天回想起来,我仍然感到兴奋和自豪。 很多年前,我一直在思考设计的创造和认可。 我认为优秀设计师的创作和设计能力首先必须得到组织内所有人的认可,比如学校、公司、设计界。 可能是你在学校期间通过每次作业的表达逐渐获得了自己设计能力的认可,也可能是你以设计师的身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这些是最基本的组织认可。
但获得这种程度的认可之后,就应该思考如何获得商业认可。 设计必须在商业系统中进行测试,以测试其是否产生商业价值。 这不能是一种被忽视和匿名的状态。 它是价值认知和实现的阶段之一。 设计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设计产品并不能告诉消费者是谁设计和制造了它。 该产品作为设计师和消费者在匿名状态下沟通的工具。 通过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来检验设计师的能力。 因此,如果能够在商业系统的匿名状态下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认可,这就是对设计师的商业认可。
从组织标识到商业标识需要设计师忍受孤独,因为它可能跨越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一个设计师获得了商业认可,那么他或她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社会的认可。 此时,设计不再局限于组织和商业范畴。 它已进入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必将在社会和公众中引起震撼和反响。 因此,社会的认可是对设计师能力的最高肯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服装设计过程就是为了实现设计师的社会认同。 近10万人在长安街上游行,穿着我们团队的设计作品,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中国的声音。 这是对我们设计作品最大的认可。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设计。 不仅获得了难得的设计经验,同时也认可了我的设计能力。 所以今天回顾这个设计,应该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时刻。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 它不仅展示了我国的软实力,也实实在在地诠释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信念,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我们团队为国家形象做出了微薄的贡献,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So I am very grateful to live in a beautiful era and cherish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the times have given me.